一直以来,《红楼梦》深入学术领域,成为被赋予微言大义的高文典册,但立足于文本细读的《红楼梦》赏析性文章,以及由此引发的人生领悟,却更符合小说的本质和传播规律,也更符合小说作者的写作目的。林梅朵《我见红楼多妩媚》(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一书,对《红楼梦》的解读贴近文本,贴近心灵,贴近事理,即使专业学者读来也不无裨益。
听此书作者说过她阅读《红楼梦》的经历和感受:“觉得红楼中的人物没有不可怜的,拿起红楼就有一种众生皆苦的滋味。”一部好书,作者将心中的慈悲凝聚在人物塑造中,敏感的读者充分领悟到这种慈悲。若还有读者尚未充分领略到,解读者的文笔就派上了用场。解读者心怀慈悲,对书中人,也对书外人。林梅朵立足于文本细读,下笔时胸中有读者,娓娓道来,通过解读《红楼梦》中人和事,将自己体验与领会的世间百态与读者分享。故在某种程度上,此书对《红楼梦》而言有传播之功,对读者而言有接引之功,善莫大焉。
此书中,作者的关注点在“梦中人”和“书中事”。细致熨帖地把握人物心理脉络,是全书的基调。“梦中人”从微观角度观照单个人物:第一篇《妙玉:清高的底色是自卑》,对人物的乖张言行进行精细的心理解析;《宝钗:她从不提修行》深入领略宝钗的内心;《尤三姐:“情小妹”岂止死于情?》从整体人生道路选择的宏观角度看待尤三姐之死;《小红:逆境如尘,我将它踩在脚下》《贾芸:你吃的苦,会铺成脚下的路》这两篇,彰显底层之人成功逆袭必备的心理素质;《春燕:小丫头有大智慧》细细解说不起眼人物的大智慧和掌控人生的能力。“书中事”从中观角度观照群体人物:《那些黛玉的“影子”们》认为曹雪芹通过多写晴雯等影子人物,反复渲染、凸显林黛玉形象,可看出曹雪芹对黛玉形象的偏爱,言之成理;《三个“二木头”》将迎春、王夫人、尤二姐并论,读之醇醇有味。
林梅朵的语言已经形成自己的特色,又因为眼光独到,所以时常有警句。如:“她不提修行,更不出家,却早已‘莲塘无主自开花’。”(《宝钗:她从不提修行》)又如:“一场占花名恰似贾府微缩的命运,在热闹中恣意欢笑着,正是鲜花着锦烈火烹油,却忽然就散场了。叹息之中唯一慰藉的是,她们曾以最美好的姿态存在过。”(《那一场“占花名”》)体会深刻,有着悲天悯人的感觉。
在曹雪芹的时代,写小说无助于科举,无益于谋生。曹雪芹倾注数十年的时间、精力、心血,乃因“有动于衷”,如鲠在喉,不得不奋笔书写对人生、对社会、对人性的认知、感悟、眷恋。同样,林梅朵对《红楼梦》的赏析性解读文字也源自“有会于心”,不得不写,书中文章不是成于一时一地,而是多年来的生命积淀。
这样的文字,才能倾注写作者的生命体验,才能打动阅读者的心灵。客观的世界中,有这样一些文字慰藉心灵,或许就是文学的魅力和生命的幸运。
《 人民日报 》( 2018年04月03日 24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