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40年改革开放,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开启了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中国的发展不仅关系中国人民的福祉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且关系到世界的发展和人类的未来。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道路上,过去行之有效的经验是否依然有效?未来之路上会遇到哪些荆棘、险滩和陷阱,会面临哪些风险和挑战?这个问题,中国人关心,全世界瞩目,影响深远,堪称“世纪之问”。
面对这个问题,很多学者都在研究和思考。王灵桂、张中元所著《跨越七大“陷阱”——关于中国发展的观点和我们的思考》(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从经济、政治、社会、国际关系等多个维度,对未来中国发展可能面临的重大风险进行全方位考量,对学界热议的“中等收入陷阱”“梅佐乔诺陷阱”“去工业化陷阱”“比较优势陷阱”“塔西佗陷阱”“修昔底德陷阱”“金德尔伯格陷阱”逐一进行深入分析,提出不少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政策建议。
作者回看了过去的路。在关于“梅佐乔诺陷阱”的讨论中,作者详细归纳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区域发展的战略布局和政策演化,分析了中国区域发展的趋势与区域发展不平衡的成因,对完善和创新发展区域战略与政策提出建议。在关于“比较优势陷阱”的讨论中,作者分析了中国出口商品显性比较优势、贸易条件、出口和进口商品相似性指数的变化趋势,得出外贸发展要素禀赋优势正在减弱、与不同类型国家竞争加剧、贸易摩擦增多的结论,对中国产业提升国际分工地位给出政策建议。回顾历史的首要目的,在于总结经验教训,尽量少走弯路;但更重要的是,通过回望过去的路,准确把握发展的阶段性变化和当下的阶段性特征,思考过去的经验未来是否仍然适用,是否要根据时势变化及时做出必要的调整。在这方面,作者做出了大胆尝试。
作者比较了别人的路。在关于“中等收入陷阱”的讨论中,作者系统总结了拉美及亚洲部分国家的失败案例和教训,系统总结了东亚国家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成功经验,进而对中国是否会陷入中等收入陷阱进行分析。在关于“去工业化陷阱”的讨论中,作者对美国去工业化历程及其影响进行深入分析,用翔实的数据说明过度去工业化导致美国制造业竞争力下降、就业机会流失、贸易逆差扩大、产业空心化等问题。“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国际比较的首要功能在于借鉴国际经验,吸取他国教训。但需要注意的是,各国国情不同,经验不能照搬照抄,教训也不一定有普遍意义。作者努力把国际经验和教训与中国实际结合起来,把现实与理论思考结合起来,大大增强了政策建议的针对性。
梳理这些陷阱,是作者的出发点,而寻求跨越陷阱的良方,则是本书的落脚点。本书实证与规范兼备,理论与实践兼顾,是近年来学术界关于中国未来发展重大风险探讨的集成之作,对政商学各界都有启发意义和参考价值。以关于“塔西佗陷阱”的探讨为例,我国在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过程中,经济管理和社会治理都面临一系列困境,作者从树立公共服务理念、建构政府公信力话语权、加强多元协同治理等方面开出药方。在关于“金德尔伯格陷阱”的讨论中,作者就中国如何参与全球治理、提供国际公共产品,以及中国在做负责任大国和承担合理的国际责任之间如何取得平衡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并提出系统化的解决方案。
关于七大陷阱的概念和内涵、中国是否会遇到这些陷阱、遇到之后如何跨越等问题,在学术界和实际工作中都存在很大争议。但不可否认的是,居安须思危。只有时刻坚持底线思维,始终心存忧患意识,对“世纪之问”做出理性思考和认真回答,对各类风险始终预判在前、应对有方,牢牢掌握工作的主动权,才能确保中国的发展始终沿着正确的轨道前进。仅从这个角度看,《跨越七大“陷阱”——关于中国发展的观点和我们的思考》一书的出版发行就有积极意义。
《 人民日报 》( 2018年04月03日 24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