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4-03 08:57:58 来源: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越来越多的“一带一路”相关国家学生来到中国留学。他们在中国期间有哪些生动精彩的故事,又与中国缔结下怎样深厚的情谊?本报记者采访了其中一些留学生,让我们一同倾听他们与中国的故事
杜氏清花(越南)——
“为我们的新时代放歌”
本报驻越南记者 刘 刚
《小河淌水》《春天的芭蕾》《玛依拉变奏曲》……这些中国观众耳熟能详的歌曲,如今已成为越南留学生杜氏清花响当当的“代表作”。
清花从小就爱唱歌,她通过不懈努力被保送到越南军队文化艺术大学学习。在由中越两国媒体联合主办的“同唱友谊歌”——2011中越歌曲演唱大赛总决赛上,清花获得了三等奖。“我结识了很多中国朋友,到中国学习声乐的想法愈发强烈。”清花告诉本报记者。
2013年9月,清花获得“广西政府东盟国家留学生奖学金”,进入广西艺术学院学习声乐。“在学校里,我什么都听不懂,明亮的世界突然暗了下来,吃饭出行基本靠比划。”清花很快调整了心态,主动和中国朋友交流,一字一句地积累,很快就攻克了语言关。
在广西,练声几乎成为清花生活的全部。“除了课堂上老师一对一地传授声乐知识和演唱技巧,我还在网上广泛搜罗中国民歌。”沉浸在中国民歌海洋中的清花,每每听到一首旋律优美的作品,都如获至宝。
“我会选择旋律与越南音乐接近的曲目,这样更容易引起越南观众的共鸣。”清花的用心有了回报。在2017年越南最高水准的专业声乐比赛“明日之星”总决赛上,她凭借越南语版《春天的芭蕾》获得大奖,一曲成名。
从初学中文的小姑娘,到在越南顶级赛事上闪耀光芒的新星,清花感恩每一位给予她无私帮助的中国朋友。她最希望感谢的是她的导师——广西艺术学院龚小平教授。“刚到广西时,我很想家,不能把全部精力集中到学习上,龚教授就像妈妈一样鼓励着我,她教我唱歌,也教我做人。”清花说。
清花认同“知行合一”,知即唱功,行即表演。在学校的支持下,清花先后参加了中国的《星光大道》《歌从黄河来》等电视节目,得到评委和广大观众的认可。2017年,清花还参加了中央电视台《中国民歌大会》第二季,成为该节目首位外国歌手。“我见证到中国舞美、包装制作的高超水准,也感受到前行中的中国取得的巨大成就。”清花说。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中越两国的教育交流与合作不断深化。据不完全统计,目前约有1.4万名越南留学生在华学习生活。越南学生在中国学习的专业也由语言向经济、管理、贸易、法律、艺术等领域拓展。
“中方欢迎更多越南朋友赴华留学、旅游、经商,希望将来两国人民常走动、多来往,广泛接触、加深了解、厚植友情。”这是习近平主席2015年11月在越南国会演讲时,向越南朋友发出的诚挚邀请。
在中国求学4年里的一个个难忘瞬间,沉淀为清花的美好记忆。“2017年11月习近平主席访问越南时,我为两国领导人演唱了中国歌曲《在希望的田野上》和越南歌曲《竹笛声声》。这两首歌我早已烂熟于心,但一想到这是将越南留学生在中国学习的成果当面向两国最高领导人汇报,就有些紧张。演出结束后,习近平主席还勉励我要继续扮演好两国友好使者的角色。”
在两国领导人的勉励下,清花再次放飞梦想:“我不能只做一名歌者,还要为增进越中友谊放歌,为我们的新时代放歌!”
乌大伟(巴基斯坦)——
“有困难,就找‘彩虹君’”
本报记者 史自强
“放心吧,在中国留学,我们的亲人可多了!”电话里,燕山大学博士研究生阿克巴尔·乌兹曼(中文名乌大伟)对远在巴基斯坦的父母说。乌大伟口中的“亲人”,就是燕山大学专门为巴基斯坦留学生量身打造的公益组织——“彩虹计划”的参与者“彩虹君”,“‘彩虹君’为我们提供了太多无私的帮助,让我虽身处异国,却并无他乡之感”。
乌大伟最常提起的“彩虹君”,就是“彩虹计划”的发起人、燕山大学教师教学发展中心主任姜文超。姜文超告诉本报记者,“彩虹计划”的诞生源于一次偶遇。
2016年10月,位于河北省秦皇岛市的燕山大学承办了巴基斯坦政府奖学金语言培训班,共有40名来自巴基斯坦的留学生到燕山大学进行为期两年的语言学习。“一天傍晚,我在校园里遇到几位刚入学的巴基斯坦留学生,他们正满脸愁容地寻找清真餐厅。我就热情地为他们指路。但是看着他们高兴地离开,我心里却不是滋味。”姜文超动情地说,“人们常用‘比山高、比海深、比蜜甜’来赞颂中巴友谊,如今,巴基斯坦留学生们来到中国,却因语言障碍感到陌生无助,我们该如何表达善意和友好呢?于是,我就萌生了建立公益组织帮助巴基斯坦留学生的想法。”
在征得校方支持后,姜文超和燕山大学部分师生进行了周密准备,于2016年11月成立了公益组织“彩虹计划”。包括乌大伟在内的共54位巴基斯坦留学生成为首批受益者。2017年,巴基斯坦政府又派遣40名政府奖学金留学生,他们将在两年语言学习后,回到巴基斯坦服务于各类“一带一路”项目。
“彩虹计划”这颗火种,点燃了燕山大学师生们对巴基斯坦友人的热情。如今,燕山大学参与“彩虹计划”的师生志愿者已达300余名。小到办手机卡、订机票,大到租房子、申请来华留学资格,遇到困难,巴基斯坦留学生们首先就会想到“彩虹君”。
乌大伟介绍说,“彩虹君”们建立了统一微信群,还点对点地结成了45个“中巴朋友小组”,每个小组由2名巴基斯坦留学生和4—7名中国师生组成。为了满足留学生们对中国文化的浓厚兴趣,“彩虹计划”还组织了中国茶道、书法、古诗词等系列文化讲座。此外,燕山大学副校长黄晟与教授魏黎波分别就中国外交战略和“一带一路”倡议做了讲解。中巴双方师生还举办了“欢度中国年,共吃年夜饭”、体验巴基斯坦美食等活动。
在乌大伟的鼓励下,他的妻子阿克玛·马立尧姆(中文名玛丽)也来中国攻读工商管理硕士学位。“我来中国不到半年,但我已经感受到身边每一个中国人的宽厚和友善。”玛丽还记得,初到中国时,夫妇俩要租房,“彩虹君”韩东老师就开着车陪他们跑中介、看房子,最终帮他们租到一套距离学校不远、价格适中的房子,“他的家人对我们非常热情,让我们感受到了家的温暖”。
在乌大伟的影响下,他的父母也爱上了中国茶。“每次回国我都会带茶叶给他们,他们也通过我了解到中国的经济和文化发展情况,这一切,都要感谢‘彩虹君’。”乌大伟说,“毕业后,我将尽我所能为‘中巴经济走廊’和‘一带一路’建设贡献力量。”
白振国(土耳其)——
“越了解越想亲近中国”
本报记者 张丹华
高中毕业后,土耳其小伙艾克雷姆·德米尔卡勒(中文名白振国)就在父亲的鼓励下,来到位于陕西省西安市的西北大学留学。2015年7月12日,白振国从西安出发,走过四川、云南、青海、甘肃、新疆、广西等7个省区,进行了为期51天的旅行,行程近3万公里。旅途中,白振国将他用镜头和文字记录下的很多有趣的故事,整理成《51天中国行——一个土耳其人的西部文化体验之旅》一书出版发行。
白振国热爱摄影,已经通过了汉语水平考试六级(最高级)。他在旅途中惊讶地发现,中国许多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当地政府还普遍规定,建筑、火车站等的名称都必须用中文和当地文字同时标注。“原来中国政府对少数民族这么包容。”白振国赞叹说。
有一天,白振国听到一首歌中唱道“南风喃,北海北,北海有墓碑”,便决定到北海去走一走。他来到了广西壮族自治区北海市的涠洲岛。“当地老百姓说方言,我也听不懂。岛上只有一家银行,我的银行卡没法取钱。当地人看到我的确需要帮助,就给我送来了食物,还帮我凑齐了路费。岛民们的热情好客让我很感动,现在逢年过节,我都会和他们互致问候。”白振国回忆说。
“西北大学组建了丝绸之路研究院和中亚学院,系统开展‘丝绸之路’研究和智库建设,与丝路沿线国家积极开展国际教育合作。”西北大学校长郭立宏介绍说,西北大学中亚学院平均每年培养来自丝路沿线国家留学生300余人,占留学生总数的60%以上。
2017年10月,白振国的妹妹追随哥哥的脚步也来到西北大学,她计划先学一年汉语,再选择具体专业。“白鹿原”——这是白振国给她起的中文名。白振国解释说,在土耳其文化里,地名可以用作人名。土耳其语中,“白”代表和平、纯洁,“鹿”代表温柔,两个字的寓意都很美好。白振国笑着说,一位中国朋友认识他5年了,仍记不住他的名字,但每次见到他妹妹,“白鹿原”三个字却总能脱口而出。
在北京、西安,白鹿原乘坐了高铁、地铁,还在朋友帮助下,尝试在买东西时用手机支付,她欣喜地告诉哥哥:“太不可思议了!欧洲很多发达国家都没有这个技术,这正是很多土耳其人所不了解的中国。”
回忆起当初所做的决定,白振国感觉到,冥冥之中,仿佛有一种力量牵引着他来到中国。“高中毕业时,我的同学大多选择去欧美留学,全班只有我选择来中国留学。很多人问我:你不了解中国,为什么要去中国留学?我的回答是,正是因为不了解,我才更向往这个神秘的国度,越了解,我就越想要亲近她。”
来到西安后,白振国发现,很多中国人知道土耳其有热气球,却不知道在土耳其也能看到爱琴海,“中土两国进行文化交流太有必要了”。大一时,白振国开始在课堂上讲述土耳其的历史、文化和美食,也给同学们播放土耳其的纪录片,“4年后,我的同学们都成为土耳其问题专家了”。
2017年,白振国从西北大学新闻学院广告专业毕业后,选择到文学院继续攻读戏剧影视专业硕士,将来他还打算留在中国继续攻读博士学位。“如果有好的项目,中国政府还会支持我们创业,这真是好政策!”白振国说他今年最大的愿望,就是在西安组建中国土耳其文化协会,向中国人介绍土耳其文化,也要用电影、文学等方式向土耳其人推广中国文化。
制图:蔡华伟